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乃至广东依托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迅速发展起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轻纺工业、家电、建材和电子信息产业。
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研究以及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轻纺、家电、家具、建材、冶金等制造业都进入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而装备制造业,汽车、石化等产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
其中,装备制造业还将成为各行各业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是重点方向之一。智能制造一般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智能产品,二是智能生产系统,三是智能供应和服务体系。
据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工智库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在人均gdp达到6000到10000美元时,进入机器换人的阶段。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和台湾地区分别搞了自动化运动,实现了机器换人,但主要还是以体力的取代为主,并没有进入到脑力的取代,还称不上是智能制造。
现在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在谈论“转型升级”“工业4.0”时,会自动联想到“机器代人”。然而,真正的智能制造包含两个自动化:一个是看得见的自动化,一个是看不见的自动化,就是数据的自动化。只有生产制造自动化与数据信息流动自动化的集成才能实现智能制造。
在我看来,如果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需要分六步走:
第一,精益化,理顺生产流程,去除无用的步骤;
第二,自动化,替代人工,提高质量和效率;
第三,数字化,用数字描述产品以及生产的全过程;
第四,网络化,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
第五,信息化,实现信息智能化管理;
第六,智能化。
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根据企业所处阶段,逐步推进,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示范。
除了技术上的导入以及产品的优化、改造,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改变,组织的变革。智能化改造,如果没有管理上和组织上的革新,将见效甚微,难以享受到智能制造的红利。
以日本和台湾地区为例,它们在实施自动化运动过程中,官、产、学、研通力配合,引进、研发、培训、辅导多管齐下,成立租赁公司,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数控机床、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
中国也在加快追赶步伐。工信部正在征求《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意见,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将给予政策以及资金支持。通过国家和省智能制造专项和智能制造示点示范等,打造具有地标性特色的“智能制造名片”,带动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最近有人提出,国内机器人产业存在低档次重复建设、研发能力普遍不强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多功能、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市场不大,国外在三四百亿美元左右,国内则是三四百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与汽车、家电等规模经济的产业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是未来新工业革命的主角,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的深度结合,机器人指数化发展的趋势明显,未来的增长可期。 |